梨山泰雅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梨山風華>>梨山泰雅


梨山泰雅

泰雅族的族名“Tayal”(Dayan),原意為 “真正的人” 或 “勇敢的人”。 考古學家認為在距今五千年前,泰雅族就開始在台灣活動,在濁水溪上游曾發現他們的遺址,年代約為西元前2000年至3000年間。
       泰雅族(Atayal)現今指稱語言學分類的賽考列克(Sekolek)及澤教列(Tseole)兩族群,分佈從新北市烏來至南投縣仁愛鄉,包括宜蘭縣大同鄉南澳鄉、桃園縣復興鄉、新竹縣尖石鄉五峰鄉、苗栗縣泰安鄉及台中市和平區,是台灣原住民中分佈面積最廣的一族。    相傳泰雅族起源於今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Pinsbukan),往昔泰雅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即為紋面,男性刺額紋與頤紋,女性則刺額紋與頰紋,除作為族群識別功能,男子有強健體魄與馘首經驗,女子善於織布及耕種技術,才能被施以紋面,並取得婚嫁資格,因此紋面是成年、榮耀的表徵,相傳也是死後能順利通過彩虹橋、被接送到祖先國度的標誌,此習俗從日治時代已被禁止。泰雅人相信祖靈(utux)是宇宙的主宰,也是一切禍福的根源,遵照祖訓,即能得到祖靈庇佑,反之,則會受到處罰;而昔時泰雅族在Ga-Ga的社會規範下認為,個人觸犯Ga-Ga,會招致祖靈的憤怒,並使整個社群都會招受祖靈懲罰;Ga-Ga泰雅語意指「祖先流傳下來的話」,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的誡律,也是最具有約束力與公權力的團體,及行為道德與社會律法的最高維護與審判者。


圖1   泰雅族歌舞

在日治時期,泰雅族被稱為北蕃,為台灣北部最大原住民族群,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以行政區而言,共分布台灣北部八縣十三個鄉鎮。2008年的總人口數約八萬三千餘人,就人數而言,僅次於阿美族及排灣族,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的第三大族。


圖2   梨山台8線和台7甲線(宜蘭支線)交會處泰雅壁畫

傳統的泰雅族社会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維生,台中地區的泰雅族主要分佈在和平區,有達觀、自由、南勢、博愛、梨山、平等六地,2000年統計和平區泰雅族人口為2,970人。 在滄海桑田的歷史長河中,梨山原住民屬於泰雅族(Atayal),是由今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遷徒到蘭陽平原過程中所建立發展起來的集落。泰雅族在此繁衍壯大,演化出梨山部落,並以此為中繼,逐步向北遷徙形成環山部落、松茂部落等。


圖3   資給力樂隊(前身為梨響理想樂隊)

       泰雅族人才輩出,梨山當地泰雅人在政府、教育等部門和民間人士推動下,已開始恢復本民族文化傳統,發掘民族服飾、音樂和藝術。泰雅民間藝術團隊開始陸續組建,梨山大鼓隊參與梨山賓館元旦升旗等儀式,資給力樂隊(前身為梨響理想樂隊)則每週在梨山賓館演出。在薪火相傳中延續民族傳統,希望梨山泰雅文化能早日發揚光大,和梨山賓館一樣風華再現。

  資给力樂隊(前身為梨響理想樂隊)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ishan.music